《人民日报》点赞襄阳大国工匠孙红梅

11月16日,《人民日报》7版要闻版刊发人物通讯《航空发动机焊修技术专家孙红梅——激光焊接 精准无缝》,讲述了我市5713工厂一级技术专家孙红梅,手握毫厘千钧之力,眼含秋毫不放之功,专攻航空发动机焊修技术,用行动诠释、传承大国工匠精神。

今年以来,中央、省级主流媒体轮番聚焦襄阳,重点报道了典型人物孙红梅的先进事迹,传播大国工匠精神,营造精业、敬业、创新、奉献的社会氛围。

其中,9月26日《光明日报》头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讯《孙红梅:大国工匠》并配发评论《不为繁华易素心》,讲述孙红梅扎根鄂西北老“三线”工厂,专攻航空发动机焊修技术,矢志不渝、精益求精,从一名学徒成长为大国工匠的故事。

7月17日央视“新闻直播间”栏目播出《崇德向善 见贤思齐 德耀中华 孙红梅:敬业至毫厘 护航远万里》,用时2分17秒讲述孙红梅钻研航空发动机维修精益求精、建立工作室传帮带育强匠。

6月18日《新华每日电讯》刊发《精进的力量:她在毫厘之间给飞机“心脏”做手术》,用半个版面讲述大国工匠孙红梅专攻焊接技术不断创新突破的故事。

6月17日《湖北日报》3版刊发长篇通讯《航修焊接专家孙红梅——一颗匠心护“战鹰”》。

5月1日湖北广电“湖北新闻”栏目用时3分51秒播出《致敬劳动者丨孙红梅:让飞机“心脏”强有力地跳动》。

4月29日,《湖北日报》2版刊发人物通讯《孙红梅:用焊枪为战鹰“缝合伤口”》。

孙红梅

1975年12月生于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东里村,中共党员,第五七一三工厂一级技术专家。她似傲霜斗雪绽放的红梅,操守高洁而谦虚和逊,凭着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匠心,22年如一日,扎根鄂西北老“三线”工厂,专攻航空发动机焊修技术,先后维修航空发动机600多台,研发10余项核心修理技术,攻克60多项技术难题,获得6项发明专利,2019年荣获全国“大国工匠”年度人物称号,2020年被评为全国劳模,2021年11月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。

《人民日报》原文

孙红梅:第五七一三工厂一级技术专家;她专攻航空发动机焊修技术,先后维修航空发动机600多台,研发10余项核心修理技术,攻克60多项技术难题,获得6项发明专利,2020年被评为全国劳模。

头戴焊工帽,手持焊枪,眼睛紧盯着镜子反射出来的内壁情况,在第五七一三工厂,孙红梅正一丝不苟地修复某型航空发动机损坏的机匣。突然,当漏点受高温熔化至液态金属滴落前的瞬间,孙红梅迅速加焊丝将其堵住,待内部漏点排除后,再将机匣上的“窗口”补片焊牢。整个过程,将附近轴承座变形误差控制在0.003毫米,仅有头发丝的1/25。“这些修复后的发动机机匣,不论是性能还是使用寿命,与原来的零件基本没有区别。”别看孙红梅自信满满,操作熟练,但是提起修复过程,她仍心有余悸。此前,该型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机匣损坏,国内没有成功修复案例。接到任务后,孙红梅发现,机匣内部构造复杂,故障点多发生在腔内。“我们要从外部摸排、准确判断故障位置,微创‘解剖’不污染内腔,确定漏点定位、实现精准焊接,复原‘缝合’以防变形。”孙红梅介绍,这4个关键步骤环环相扣,其间任何一个小失误都会造成产品报废。为了逐步解决各个难题,孙红梅待在厂房内把镜面反光仰焊、激光焊、光电复合焊等4种新技术试了个遍,经过近半年的研究攻关,终于掌握了这套给发动机机匣做“手术”的方法。孙红梅有一股子韧劲,只要认定的事情,就一定要做好。1999年,孙红梅从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焊接专业毕业。“我要去部队工厂,为国防事业做贡献!”从小就有从军梦想的她一头扎进了深山荒野的工厂。为了尽快练就过硬操作本领,孙红梅白天在维修现场熟悉产品性能,掌握各部件的维修技巧,向师傅同事学习经验;晚上,她又拿起书本,学习科研院所的焊接技术研究成果。两三年时间,孙红梅就掌握了全部基础焊接工艺,从学徒成长为厂里的技术骨干。2002年,孙红梅被调到襄阳厂区,担任焊接和热喷涂技术员。新部门刚成立,没有资金添置焊接喷涂设备,孙红梅就动手将以前报废的设备拉来修;为了保证试修周期,她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,跑到谷城厂区借用设备进行试修。在修复某型发动机有磨损故障的涡轮叶片时,由于需要焊接的部位是个棱边,形状不规则,最厚的部位大约1毫米厚,最薄的只有0.3毫米,焊接时特别容易焊塌了。此外,叶片材料是一种铸造高温合金,焊接时特别容易产生焊接裂纹。“当时,厂里的老师傅们都说这叶片焊不了,一焊就裂。”孙红梅提到,如果焊接失败,会造成每枚叶片3000多元的损失,还会耽误生产进度。孙红梅不愿放弃,她整天围着堆满厂房的发动机“转圈”,拿着发动机叶片认真观察,一方面认真查阅相关资料,一方面反复尝试动手实验。一天下来,孙红梅往往汗流浃背,耳朵嗡嗡响,眼睛也常被电弧光打伤,“那时候一闭眼就刺痛难忍,泪流不止,整晚都睡不成觉……”在孙红梅的努力下,她逐渐发现:只要控制好电流参数就应该能实现叶片焊接。为此,她一次次试焊,有一天终于在叶片上焊出了整齐的焊缝,“当我看到焊缝没有烧塌,没有裂纹时,我感到无比地高兴和自豪!”孙红梅说。此后,孙红梅和团队从零开始,掌握了激光焊技术,实现了“无变形焊接”。他们将经验编写成《激光焊接工艺标准与质量检验标准》,推广激光焊,十几年来创造了几千万元的价值。2013年,由孙红梅领衔的“红梅工作室”挂牌,她时常会驱车40公里从城区到山区老厂传授研究经验,普及焊接新技术,带领成员探索解决装备修理瓶颈问题。截至目前,“红梅工作室”培养出厂级技术专家4名、高级技师3名,先后完成26项科研项目。“有的人操作技术进步很大,甚至在某些时候比我操作得还好些,大家在一起互相学习、共同提升。”说起学员,孙红梅感到很欣慰。

来源:作风襄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