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景山上拍摄的故宫博物院(9月3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
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(记者倪元锦)生态环境部大气司副司长张大伟6日在服贸会“2021年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”上表示,“十四五”时期,将坚持“减污降碳协同增效”,推动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,并进一步强化氮氧化物减排,着力补齐挥发性有机物控制短板。
论坛还发布了北京市现阶段大气PM2.5来源解析结果。在北京本地排放中,各类源绝对量实现“瘦身”,移动源占比(46%)仍最大,生活源占比(16%)跃升为第二大源,扬尘源占比显著下降,工业源占比略有下降。
数据显示,PM2.5来源中,区域传输与北京本地排放呈现“四六开”,分担率分别为42%和58%。区域传输以东南、西南传输通道为主。
游客在北京南宫五洲植物乐园划船(4月3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
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说,随着能源、产业结构优化提升,包括支撑城市刚性运转、服务业和涉及居民生活排放在内的生活源污染进一步凸显,呈现出特大型都市的典型污染特征。
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李翔介绍,“十四五”时期,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将加强PM2.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,工程减排与管理减排并重,并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驱动决策。
“PM2.5和臭氧具有同源性,两项污染物有共同的前体物,即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。因此,协同控制的核心,是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协同减排。”李翔说。
张大伟表示,就整个国家而言,“十四五”时期,大气治理的“重点区域”将延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、长三角地区、汾渭平原,并将新纳入苏皖鲁豫交界地区。
“此外,粤港澳大湾区、成渝地区、东北地区、天山北坡城市群,将在未来五年,被纳入国家‘指导区域’。”张大伟说。
据介绍,“十四五”时期,在大气治理领域,中国将聚焦三大攻坚战,包括“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”“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”“柴油货车污染防治攻坚战”,继续推动产业结构、能源结构、交通结构的优化调整,并强化挥发性有机物全流程、全环节综合治理,推进重点行业氮氧化物污染的深度治理。
张大伟介绍,“十三五”时期,中国的产业、能源、交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,中国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全面实现。数据显示,2020年与2015年比较,全国PM2.5浓度下降28.8%,优良天数比率提高5.8个百分点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、长三角地区、汾渭平原PM2.5浓度分别下降35%、32%、14%。
信息来源:新华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