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月谈丨洞庭渔民:换饭碗,别江湖

洞庭渔民:换饭碗,别江湖

半月谈记者 苏晓洲/史卫燕

长江“十年禁渔”正是进行时。半月谈记者沿洞庭湖而行,看到很多渔民上交渔船,告别江湖后,虽然依旧靠水吃水,但吃法变了,饭碗换了。

老渔民上岸后办起特色鱼馆 薛宇舸 摄

养鱼:“鱼还会关照我们一家”

童中保38岁退捕上岸,离异的他要独自操持全家生计,压力不轻。

“好在政府安排了‘后路’,组织再就业培训,还有工业园区来招聘。”童中保说,他家有老有小需要照顾,不能外出打工,就选择了养鱼这条路,个人承包了18亩鱼塘,还替人看护30亩鱼塘。去年养小龙虾,今年育鱼苗,跟着老师傅学习,慢慢也摸出了赚钱的门道。

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处处长王元宝介绍,今年上半年,湖南省组织了345期就业技能培训班,帮助渔民转产转业,一些退捕渔民尝到了创业的甜头,还有些渔民加入水产养殖企业。越来越多的人从“捕鱼专家”变成“养鱼里手”。

“我相信只要勤劳肯学,养鱼不是难事,鱼还会关照我们一家。”童中保说。

卖鱼:除了会“挑货”,还要会“炒货”

鲜鱼、鱼干、腊鱼……鱼是湖南省沅江市新时空渔民生鲜超市的特色。“我们常年捕鱼,一看就知道什么样的鱼好吃。我还有做腊鱼的手艺,逢年过节帮小区居民熏鱼,能小赚一笔。”超市经营者张且民说。

张且民的养殖水产生意做得好,除了会“挑”,还会“炒”:“上了岸才发现,互联网是个好东西。我也在美团、饿了么等平台卖货,在抖音上唱歌打广告,一个月能有两三百单网上生意呢!”

半月谈记者发现,依靠特有的手艺,结合现代营销手段,洞庭湖区的退捕渔民把养殖水产深加工后的卖鱼生意,做得十分红火。

做鱼:比别人更知道怎么做才好吃

在沅江市,很多食客觉得“小彭之家鱼馆”做的鱼风味别致。“捕了几十年鱼,吃了几十年鱼,我们比别人更知道怎么做才好吃。”店主彭正军说。

统计数据显示,在湖南省16595名实现再就业的长江退捕渔民中,在农业、渔业以外领域就业的超过80%。他们中很多人像彭正军一样,“上岸”后充分发挥了“知鱼”“懂水”的优势。

益阳市南县厂窖镇西福村人曾世伟,离开待了20多年的渔船后,做起了水产养殖用品的制造和销售,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热销,还出口到了国外。

今年5月底,一艘满载排水量达1.3万吨的LNG/柴油双动力集装箱船在沅江下水。半月谈记者在当地看到,过去主要造渔船的滩涂船厂,已经被建造游艇、江海集装箱船乃至海巡艇的大型船厂取代。沅江市船舶产业园负责人张硕介绍,禁渔后,洞庭湖畔涌现出一大批船舶制造领域的现代化企业。

护鱼:“给子孙后代留下鱼肥水美的洞庭湖”

东洞庭湖畔的渔民胡存库,退捕后加入东洞庭湖生态保护协会,协助阻止和打击非法捕捞。“我们要以自觉行动维护好禁渔,争取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鱼肥水美的洞庭湖。”胡存库说。

当前越来越多的“水上人家”通过投身“净水”“护鱼”找到了新职业。

“没想到我的水草,种到了韶山冲的水塘。”益阳大通湖区渔民张伟对未来充满期待。前两年,湖区开展产业转型,精养鱼池被改种用于净化湖泊水环境的水草。张伟等人的“草塘”亩均效益能达到8000元左右。

“我们种植了3000亩水草,不仅满足了大通湖区水质净化的水草需求,还能销往全国各地,今年产值估计能超1000万元。”大通湖区生态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说,“未来,还计划在草塘配套发展青虾、大闸蟹套养,争取获得更大的效益。”(完)

新媒体编辑:翟昶宇

值班编辑:赵冰倩

审核:李锋  冯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