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找准定位、共同发展、团结向前”——各界人士共论“十四五”规划中的“香港新机遇”

新华社香港8月24日电 题:“找准定位、共同发展、团结向前”——各界人士共论“十四五”规划中的香港“新机遇”

新华社记者

为帮助香港社会各界更加准确把握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,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宣讲团23日起在港举行系列宣讲活动,解读规划热点、亮点,回应香港社会关切。如何看待“十四五”规划中的“香港新机遇”?香港如何与内地协同发展?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宣讲团成员及香港各界人士。

  “香港经济复苏的及时雨”

谈及“十四五”规划对香港的作用,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朱家健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:香港经济复苏的及时雨。

受“黑暴”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香港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,失业率一度攀升至今年初7.2%的高位。尽管近期多项经济数据略有反弹,但仍未恢复至疫前水平,培育发展新动能已成为香港社会的当务之急。

对此,香港中华总商会永远荣誉会长卢文端表示,“十四五”规划为香港带来源源活水,有利创造经济新增长点,主动对接“十四五”规划是香港早日走出疫境、复苏经济的重要出路。

“十四五”期间,香港在哪些方面蕴含发展潜力?宣讲团成员、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介绍,香港在加快建设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方面大有可为。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促进香港和内地金融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,加快债券通、跨境理财通等试点,进一步支持香港离岸人民币的基础设施建设,有序推动大湾区内金融产品跨境交易。”

在宣讲团另一位成员、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副司长黄圣彪看来,通过完善内地和香港科技创新合作的制度性安排、推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对港开放等措施,“香港创新科技领域发展潜力巨大”。

受访人士普遍认为,“十四五”期间,香港在航运、贸易、法律服务、知识产权、文化艺术等方面将迎来更多机遇,产业结构将得到进一步改善,经济发展会更多元、更有活力、更可持续。

  “与内地优势互补、共同发展”

“香港今后在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,也要思考如何跟内地兄弟城市优势互补、互惠互利,从而实现共同发展。”在听完这两日的宣讲后,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备受鼓舞,“宣讲团为香港准确定位,我们对往后发展的方向跟路径更加清晰”。

他举例称,在创科方面,我们跟深圳、跟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其他城市优势互补性很强,未来加强合作,各尽所能,发挥好协同效应,大湾区这个城市群的竞争力,在全世界都是无可比拟的。

谈起粤港澳大湾区给香港带来的机遇,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钟国斌也难掩兴奋:“这个机遇是全世界都少有的!”

钟国斌说,大湾区的发展潜力巨大,香港应该好好把握这一机会。很多外商都有投资大湾区的意向,香港正好可以发挥超级联系人的作用,为外资投资大湾区搭建桥梁。

对此,宣讲团成员、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副司长胡朝晖也深表认同。他指出,对香港来说,“一国两制”是最大优势。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一流湾区,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,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。香港在大湾区建设这一重大战略中具有关键作用,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合理分工、功能互补,拓展新的发展空间。

  “香港必须凝心聚力、团结向前”

近年来,受“修例风波”影响,香港社会一度陷入无休止的政治争拗,内耗不断,错失了不少机遇,蹉跎了许多岁月,受访人士对此都倍感痛惜。他们纷纷表示,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发展的大前提,接下来的时间里,香港社会必须凝心聚力,团结向前。

陈茂波说,过去两年,香港经历了一段比较困难的时期,现在正处于由乱及治的关键时机,未来五年十分重要,发展是不变的关键词。“我们要做好这一工作,让香港老百姓能够实实在在感觉到发展带来的好处,提升大家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。”
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香港大学荣誉教授陈清泉也表示,香港要融入“双循环”新格局,就要梳理清楚香港所长和国家所需,团结各界,一心一意谋发展,弥补前两年因社会动荡而失去的机遇。

失去的时光需要追回,这不仅是香港社会的主流民意,也是中央对香港未来发展的殷切希望。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黄柳权23日在出席香港特区立法会主办的有关讲座时指出,当下香港最迫切需要的是尽快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、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社会共识。

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李家超发表网志表示,在安全受保障和扫除施政障碍的环境下,特区政府必定倍加努力,处理好社会、民生、经济等多方面发展,制定有效措施和方法,担当和落实好施政,全力以赴巩固提升香港竞争优势。(记者:陈舒、查文晔、林宁、苏晓)

来源:新华网